close

12165766_10153327226117950_1769617090_n (1)

前陣子台灣久未見面的朋友來瑞典看我們,大概受台灣某些作家渲染太深,來瑞典期間他便不斷觀察外國小孩會不會吵鬧,聽聞之後我們笑著回答:『我們想,只要是孩子都會吵鬧,不管你在哪個國家。』其實這個疑問在我剛來時,也曾經問過瑞典朋友:『怎麼你們的孩子都感覺不怎麼哭鬧』,他們同樣微笑回應『沒這回事,只要是孩子都會哭鬧,只是你們恰巧沒看見罷了』。

朋友離開後沒多久他傳來一篇新聞,問我們若在瑞典搭火車遇上一直吵鬧的小孩,瑞典人會怎麼辦?那則新聞內容大概描述兩小童火車上不斷吵鬧、玩枕巾,一路搗蛋,媽媽卻充耳不理,引發民怨上傳影音檔給某媒體,公開譴責這位母親的意味甚濃。多數的亞洲人會覺得糾正別人孩子,人微言輕,加上大人若和孩子計較又顯得度量不大心胸狹窄,因此偷偷上傳影音發洩自己的不滿反成為一種常態。其實在台灣時我也偶遇過類似事件,或在巴士上或在餐廳裡,放任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場合無端打擾別人,當妳出聲輕輕和孩子說:可不可以不要一直踢阿姨的椅子啊,或者告訴對方公共空間衝撞容易發生危險,有時還會引發父母抗議你對孩子態度太兇。這種戲碼就像我前陣子看的一部韓劇也描述到類似情境,火紅博客作家到男主角開設的餐廳拍攝照片,卻顧著工作完全忽略自己兒子在餐廳四處亂跑,結果當孩子衝撞上服務生端盛的滾燙湯麵時,卻大聲斥責服務員,並且進而威脅將在博客寫下壞評進行捍衛自己孩子的反擊。

當然這種情況並非常態,在亞洲或在瑞典或多或少或都會出現這類型父母,但回到我朋友詢問的問題,普遍的瑞典人若在火車上遇上孩子吵鬧,會怎麼處理?根據我的經驗,其實我們很少在瑞典公共場合遇上類似的事件,具體來說我們很少遇見『充耳不聞』的大人,而不是不吵鬧的孩子。每個孩子都會吵鬧,如:長途的火車旅行,餐廳用餐,抑或遊樂園大排長龍的隊伍,若遇上孩子身體不適或恐懼的事件狀況更是激烈。

下面便來說說,瑞典人的想法與他們怎樣處理哭鬧的孩子們,

一、自由≠放任,防止意外是成人的責任機器產生的替代文字:

DSC05510-拷貝-1024x682 (1)

_MG_3806

亞洲新聞媒體對北歐幾國父母會將熟睡孩子連人帶娃娃車,放在店門口的報導已屢見不鮮,瑞典父母對孩子的保護的確不像亞洲父母那般小心翼翼,他們認為安靜戶外環境及空氣的流通遠比餐廳內舒適,因此若孩子熟睡時他們正準備用餐,便會選擇將孩子放在戶外,挑個可以隨時看到自己寶寶嬰兒車的位置用餐。

類似較寬鬆自由的養育觀念還會在孩子玩遊樂設施中出現,舉凡攀爬、登高、從高處躍下到玩泥巴、吃沙子這類我們覺得骯髒、不安全的舉動,瑞典的父母一樣會選擇就近看護代替擔憂與制止。他們不會因為害怕孩子生病、骯髒、一點點受傷便輕易限制孩子的自由,在這樣屬於孩子玩樂的空間,本來就該讓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,不該限制東限制西,讓孩子反而畏手畏腳的心生怯懦。

但我們必須明白的是,這類孩子自由的前題是建構在成人做好一切準備的基礎上,比如在幼兒園裡,太過危險的事,不管孩子怎樣堅持折騰,依然態度堅定語氣和緩的拒絕;若孩子在教室內奔跑,老師會把孩子輕輕拉到旁邊,說明可能會撞到其他孩子進而受傷的可能。以我不滿三歲的女兒幼兒園為例,他和哥哥一起在同一所幼兒園上學,玩同樣的遊樂設施,有天我過去接她時,她正在溜滑梯上嚎啕大哭,老師過來說明,因為她過小卻學哥哥要爬到溜滑梯的最高處跳下,所以老師出面制止,卻沒制止哥哥,便引來她一陣痛哭抗議。

瑞典人安置孩子在戶外睡覺,會做好孩子保暖及未脫離家長視線外的準備;在戶外玩耍,會讓孩子穿著防水又防髒的衣褲,氣溫過低會額外配戴厚手套,孩子弄濕有可替換的衣物;從高處跳下會注意跌落處是否為沙地可緩衝沖擊力;凡是成人認知有危險的事,依然輕聲制止或提醒小心注意。

所謂孩子的自由玩耍,仍是在經過成人評估危險,成人適時看顧,及適當空間環境多方配合方可成立,並非毫無節制的放任。

二、孩子≧自我,顧及旁人感受

07

中午走進餐廳用餐,一定會看見不少帶著孩子的瑞典媽媽或瑞典奶爸也在裡頭,瑞典人在育兒過程中不大會因為孩子年幼便足不出戶,他們一樣約朋友Fika,一樣森林散步健身,一樣逛街採買,他們不用因孩子的出生便改變自己既有生活模式太多,這種在育兒過程中保有原本的自我是很不同於亞洲育兒型態的。

但你若仔細觀察瑞典爸媽和孩子相處的模式,當個人自我與孩子同擺上天平時,瑞典人依然二話不說以孩子為重,在餐桌上他們會擺上孩子的食物,自己也一起用餐,但當孩子需要幫忙時,他們一樣放下嘴邊的食物,停止自己正和朋友聊天,馬上給予孩子回應與幫助。你不會看見光做自己的事、或者聊天、玩手機到渾然忘我的瑞典父母,孩子永遠是他們目光焦點與內心順位的No.1。

當孩子在餐廳內奔跑,不用其他客人抗議,瑞典父母一定放下手邊的事第一時間制止,蹲下來,將自己擺到孩子一樣高的高度,和緩卻堅定地告訴孩子『在室內奔跑的危險性及他已經影響到別人』,然後拿出孩子需要的玩具或和他玩起他感興趣的遊戲。我便曾經在餐廳看見一位屢勸不聽的男孩,他爸爸便將他帶到餐廳外頭請他冷靜一下,若他依然影響到別人,他們便馬上收拾一下離開餐廳。

在瑞典,孩子的需求永遠大於父母個人的自我,但孩子是否影響到整個團體的和諧,則又另當別論。暑假時我們同樣都在野生動物園排搭乘高空纜車,長龍的排隊讓行列間的幾個孩子都逐漸失去耐心,開始前後穿梭,甚至互相嬉戲起來,但很神奇的是在這樣漫長無聊等待裡,只有極少數父母拿出手機在那滑動著,多數父母都不厭其煩地叫著自己孩子的名字,提醒他們不要影響到別人,不要脫離自己視線外。

若你要說瑞典人生養孩子最不同之處,我想應該是瑞典父母成為父母後,便開始做好學習成為一個負責任父母的準備,當孩子出生後,他們便有自覺自己得承擔起照顧、養育、教導等種種責任,而這種責任的擔子大部分是自己扛上,無關家庭經濟,無關社會地位,無關多少現實無奈,極少轉嫁別人,讓別人承擔,而自己還像個孩子。

三、對哭鬧的孩子多了耐心和微笑

機器產生的替代文字: IMG_2379

長途旅行對年紀尚幼又好動的孩子,絕對是一項折磨,記得有一次,從斯德哥爾摩搭火車返回林雪平大約需近3小時的車程,同行的車廂中一位年輕父親單獨帶著一個年約三歲的男孩,枯燥乏味的移動讓小男孩在行駛約一半的途中,便開始失控,一開始他只是發出尖叫的噪音,沒多久他父親便輕聲安撫並制止他的尖叫,隨後便抱起焦躁失去控制的他在車廂中來回走動著,車廂中的乘客多數對這個孩子的哭鬧報以微笑,儘管是我對面年輕未婚的女大學生,表情眼神也無任何不悅,只是默默塞上耳機看著窗外聽著她的音樂。

孩子爸爸坐下後,他們座位對面的老人家拿出小玩意幫忙逗弄著這位偶遇的小男孩,短暫的瞬間讓人誤以為這一老一小如真祖孫般和諧,孩子爸爸手忙腳亂從背包中拿出零食、玩具和書本,一項一項嘗試安撫著小傢伙,但終究小男孩掩不住對陌生人的好奇,和老爺爺玩得不亦樂乎,似乎也就短暫忘記旅途中的種種不適。

瑞典陌生人面對哭鬧的孩子和爸媽,第一時間不是詢問你孩子為何哭鬧不休,是不是身體不適等等問題,而是用他們自己育兒的小技巧,不露痕跡地對你施以援手,有一回我們和朋友一起帶孩子出去玩,也順道用餐,小人們玩熟後便任何時刻都不想分開了,當我們準備下一樓時,我們家孩子想搭電梯,朋友的女兒也便二話不說一起踏進電梯裡,她爸爸和她說:他想走樓梯在一樓電梯口等她,她在關起門後便後悔了,在斗大的電梯內哭得聲嘶力竭,我抱著她依然安撫不了她的緊張,旁邊的瑞典媽媽微笑地和她說:『爸爸在樓下,我們一起數到三,門打開了,妳就看見爸爸了』,孩子雖然還在我懷裡哽咽,但明顯感受她害怕的情緒逐漸和緩下來,輕聲的一起數著,門開啟時,她飛奔到爸爸懷裡拼命告訴爸爸『下次不要在這樣了』。

當我還未成為母親時,也對孩子的哭鬧莫名反感,有孩子後才開始會去體恤面對哭鬧孩子的父母內心的為難與煩躁,當下旁人的幫助或不喜的臉色,都足以瞬間讓你上天堂或下地獄。瑞典人曾自豪地對我說:『或許我們不是全部瑞典人都非常友善,但我們相信99﹪的瑞典人在你困難時會伸出援手,幫助你』

耐心與微笑,是普世瑞典人對哭鬧孩子的一種共同的友善態度。

不以規矩,不能成方圆,但孩子規矩的建立最終責任仍是在父母身上,你讓孩子看到怎麼樣做人做事的態度,孩子便像一塊明鏡般如實反射出你的樣子。外國孩子吵鬧嗎?『當然!』但瑞典父母從不迴避他們為人父母的責任心,便是這般規矩方圓的態度孕育出自律且懂得體恤別人的孩子,同時也讓這塊曾經酷寒貧瘠的土地,開出最溫暖的人心。



圖片1來源:

http://www.24parent.com/

圖片2來源:

http://murasakikuma.pixnet.net/blog/post/111275479-%5B%E9%9F%93%E5%8A%87%5D-oh-%E6%88%91%E7%9A%84%E9%AC%BC%E7%A5%9E%E5%90%9B

圖片3:作者提共

圖片4來源:

http://www.thenewslens.com/post/28263/

圖片5來源:

http://www.ibelieve.com/blogs/marie-osborne/praise-for-the-mom-who-perseveres.html

arrow
arrow

    瑞典過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