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dium_item_140794_40b16aacf8

古董店裡角落放著一個諾大的瓷甕,比醃菜的陶甕略矮些,口沿極寬,一圈約5公分寬的藍釉繪成一圈,腰身卻圓鼓鼓的,頗沈重得一手拿一手托著,方不至於掉落。這般有年紀的老瓷放在手上觸摸,掌心極為溫潤,像種上等三層肥豬肉的滑膩感,清淺白瓷為底前後繪有兩朵大藍花,花與花中間初看誤以為是水玉點點,卻是點點小藍花點綴其間,帶了些中國青花白瓷的味道,卻多了彩繪師傅的俏皮。瓷甕腰間帶上附著一根藍白釉相間的把手,說大水壺卻少流口,說醃菜甕寬口沿設計既無蓋又無布可紮口處,思來想去參不透的怪異縈繞心頭,非得找來老闆問個仔細。

古董店老闆瞧我逕叮著那口甕瞧,眼神帶點調皮地抿嘴竊笑,他知道我要問卻不主動說,當下心中警鈴大作絕對有名堂,問了可能是個笑話,問與不問之間?內心真是掙扎萬千,最終經不住好奇,橫豎就鄉下鄉巴佬進城當一回劉姥姥而已。技巧性問『不像是水壺,老闆這做啥用呢?』老闆也不為難我小小聲說:『那是給孩子尿尿用的』,留下錯愕的我,老闆技巧性地瞬間轉移話題『那東西可是皇家品牌Rörstrand的,且設計師是瑞典設計教母Marianne Westman(最著名作品Picknick)』,現在留下來品相那般好少見了。的確寬口沿仿彿一個坐墊,恰恰好適合小寶貝的小屁股,提手是方便用完後提取清洗。

50年代末期瑞典剛從戶外堆糞式廁所進化到室內沖水式馬桶,在這之前和早期的台灣一般,廁所和衛浴都是建置在戶外,不同的是瑞典公寓文化發展的早,大城市中往往為這類型社區公寓興建一整排戶外廁所,一間間可以落鎖的獨棟廁所,限定某區塊的區民擁有廁所鑰匙,以限定使用人數,維持一定的整潔。一般獨棟人家也就庭院外頭搭上一個簡易房舍充當茅房,門板上最特殊在於一定得有個愛心圖案。而50年代的台灣多屬於三合院院落,所有親戚朋友同住一個屋簷下,戶外便就近挖個茅坑,上頭釘上幾根木條搭個簡易棚子,噗通一聲解決了事,但常常要行動敏捷地慎防飛濺上來的遺物,以免沾上說巧不巧上身的屎尿。那個父親嘴裡以石塊、芭蕉葉充當草紙的年代,聽得往往讓人咋舌、頻頻直皺眉頭,不敢想像。但這類戶外簡易型堆糞式廁所在瑞典鄉間農場戶外、隱密地水鳥保護區,或者不容易安裝水電的夏天小木屋,仍偶爾可見。

jag-mamma-o-en-potta

那小孩撒尿拉屎呢?直到80年代台灣,我們一群孩子依然在溝渠旁比賽誰尿尿射得遠,拉屎這件事,小奶娃時期便是媽媽報紙一鋪,孩子屁股一蹲,解放結束媽媽報紙一裹垃圾桶一扔,一氣呵成全無滯礙。瑞典大約在1958年以後才開始普及室內沖水式馬桶,但孩子們的需求他們一樣沒有忽視,雖未有類似現在IKEA或瑞典大賣場中幼童型的小馬桶,卻設計出適合孩子屁股尺寸,有著舒服的椅背、扶手,中間坐墊挖空的小座椅,下頭便擺上這樣一個款式類似搪瓷帶把手的小尿桶,孩子便像個老大爺舒舒服服躺著,行方便撒尿之實,結束把手一提一倒,洗淨下回再用。若口沿處作寬帶,便也就與亞洲尿壺相差無異,只是外觀上瑞典風格偏素雅帶大把手,亞洲偏大紅大綠熱鬧些。

在亞洲這類尿壺是不分年紀使用,夜間戶外寒冷著實不想再穿上衣服走到戶外茅坑,便在屋內角落擺上一個尿桶,印象中我年幼時約80年代台灣鄉下,衛浴仍興建在屋子外頭,但已有沖水馬桶,因此,夜間我們一家子包含爺爺奶奶8口人,便共用著一個紅色塑膠的尿桶,8口人的拉撒,和那幾口我家老太爺的痰液,全在這口小小的塑膠桶內,一個晚上下來,真是整間室內瀰漫著一股說不出的便溺味。但文化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裡,傳統一點的嫁娶,女方嫁妝中會附上紅色尿壺,在全新的尿壺裡放進棗子、花生、筷子、桂圓、衣物等物品,以作為迎來『早生貴子』及『千擔水、萬擔糧』、『兒孫滿堂』這類好寓意。讓這個不好說出口,又不想與人共用的尿壺,搖身一變成為神奇有智慧的吉祥物。如今家家戶戶均有衛浴,這類隱晦陪嫁物便也少見了。

mapp 745

反觀瑞典尿壺,是專門給孩子使用的,多和水壺、洗手盆、肥皂盒成套,材質以搪瓷最多,亦有陶瓷和木制,如今這類孩童尿壺保存下來也不多見,大概不管在哪,尿桶給人觀感總是污穢之物,放在閣樓倉庫年代久遠就此遺忘多過當傳家寶。古董店這口尿壺,無非是在瑞典皇家級瓷器廠及名設計師多方加持下,才得以流傳50餘載。如今古董尿桶也不再是孩子的尿壺,多數變成種植花草的器皿,擺在庭院內增添美觀之用。中西方文化大不同,將穢物賦予引伸意涵也因此不同,但卻都發展出物器之外另類風雅文化,也算是一種殊途而同歸的趣事。

arrow
arrow

    瑞典過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